INNOVATION CENTER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iCET成功举办CCTP第二十期沙龙——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及对中国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


北京时间10月17日及19日,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功举办第二十期沙龙研讨会——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及对中国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本期沙龙分为欧洲美国两个专场,分别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就中国、欧盟和美国交通碳中和相关政策、国际局势变化对三国实现交通零排放进程的影响及如何深入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欧洲专场


本期沙龙欧洲专场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项目主管王雯雯女士主持并做议题背景介绍,CCTP执行委员会主任安锋先生做欢迎致辞。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Julia Poliscanova、Christian Hochfeld、柴麒敏、王雯雯、安锋。


先导发言


Transport & Environment车辆和电动出行部高级总监Julia Poliscanova女士发表了题为“欧盟交通运输领域的碳中和目标、战略和未来前景”的演讲。她重点介绍了欧盟交通运输领域进行碳减排的政策手段及战略目标,并提出欧盟内部各成员国还需要更多协调与合作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和生效,进而实现到2035交通零排放的目标。


Agora交通转型执行主任Christian Hocheld先生以“欧盟系列法案颁布对中国的影响解读”为题,强调了务实的国际合作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并指出中欧在汽车和交通碳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他还建议充分利用碳价手段刺激并引导民众养成绿色出行习惯,促使社会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实现绿色转型。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先生以“欧盟的各项碳中和相关政策对中国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为题,首先梳理了不同国际组织、国家级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和举措,并总结了未来中欧交通深度低碳转型将面临的几方面挑战,最后为促进中欧实现交通领域转型的合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美国专场


美国专场于北京时间10月19日举办,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部门主任、北京代表处传播主任刘岱宗先生做主持并对议题背景进行了介绍。CCTP执行委员会主任安锋先生做欢迎致辞。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Louise Bedsworth、林镇宏、王云石、刘岱宗、安锋。


先导发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律能源环境中心执行主任Louise Bedsworth的发言主题是“美国联邦碳中和法案解读”。在简单分析美国碳排放情况及相关气候承诺的基础上,她介绍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通胀削减法及加州的相关气候行动,同时强调了中美合作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林镇宏就“美国如何实现交通领域零排放”进行了分析。他总结了通胀削减法案和基础设施法案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并指出,扣除贸易保护组件,这些法案对新能源汽车的预期促进作用很大,但这种促进力度,也可能因法案贸易保护组件而打折扣。另外,这些贸易保护组件目前还没有针对商用电动汽车和高端电动乘用车,这提供了中国出口潜在机遇,虽然美国也可能进一步扩大后贸易保护范围。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交通和能源中心主任王云石演讲的题目是“加州交通零排放政策全面回顾与解读”。他总结了加州零排放汽车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零排放汽车法规、先进清洁卡车法规、低碳燃料标准及积分政策等,并对比分析了中美及加州新能源汽车占比情况及预测了零排放汽车达到100%新车销量占比的完成时间。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部门主任刘岱宗主要分享了“迈向碳中和目标:交通领域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机遇与挑战”。他指出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客货运结构和提升车辆能效,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有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他还对日本、德国及美国的交通减排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议题讨论



▲以上为部分参与讨论嘉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吴志新、刘小诗、王贺武、龚慧明、涂建军、米思易、安锋、刘欢。


两场沙龙都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贺武、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组高级项目主任及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执行委员会主任龚慧明、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碳排放高级专家陈佳琪、彭博新能源财经交通分析师米思易、中国公路学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管妮娜、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及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安锋以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教授刘欢等专家先后发表观点,就国际局势变化对欧美及中国能源安全、能源政策及交通零排放进程的影响、中国的应对策略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的建议等议题提出了深入的见解。


会议总结



▲从左到右依次为:尹乐、陈健华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管尹乐和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项目主管陈健华分别对两场沙龙进行了总结。


尹乐提到,中欧在提升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推进中重型商用车减排力度、明确国家间碳排放核算边界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她指出,期望中欧能够达成更多共识,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贡献更多智慧,加速促进交通实现零排放转型。


陈健华强调要准确评估国际局势变化对中美交通领域减排的影响,同时要保持市场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后,他认为有必要强化全球视野和全球布局的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交通部门公平地实现深度脱碳。


CCTP将持续跟踪并关注全球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政策标准与实践创新,积极促进中外在交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中国交通向零排放转型,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


本次部分沙龙嘉宾来自以下机构(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Agora交通转型论坛

Agora能源转型论坛

BloombergNEF

Transport & Environment(T&E)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国泰航空

华南理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交通运输部交通国际合作事务中心

能源基金会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

清华大学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

世界资源研究所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iCET 联络我们   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项目 媒体中心 报告
机构介绍 清洁交通变革项目 iCET 新闻 项目报告
团队成员 气候政策与碳管理项目 iCET 活动 年度报告
理事会及顾问 气候技术创新合作项目 iCET 在媒体中 政策简析
合作伙伴及资助方 研究咨询服务
工作 / 实习
 
 
订阅新闻期刊
关注微信
© 2006 – 2022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版权    京ICP备12037820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