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I iCET在京举办“广东省及大湾区交通净零碳排放路线图研究”中期会

2022年5月26日,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牵头、项目子课题承担单位中山大学能系统工程学院/广东省交通环境监测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龙泽达(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团队成员共同组织的“广东省及大湾区交通净零碳排放路线图研究”项目一期项目中期会,暨“广东省道路交通净零排放路线图研究”项目中期会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来自高校、企业、行业组织以及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参会。项目组就中期研究成果向参会专家进行了总结汇报,认真听取了与会专家对项目现阶段成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关键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与专家们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广东省及大湾区交通净零碳排放路线图研究”项目一期线上中期会


会上,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项目主管王雯雯女士首先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及分工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选择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交通净零排放研究的意义。接下来,中山大学研究团队苗领博士就广东省全交通碳排放模型搭建进展进行了汇报,目前该模型已经完成了道路交通框架和计算模块搭建,并成功集成到软件程序,实现了道路交通能源与碳排放核算的输出。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项目经理秦兰芝女士则介绍了广东省乘用车净零排放路线图的相关研究进展,她表示,考虑到经济发展、区域定位、汽车消费等多重因素,在广东省乘用车净零排放的进程中也需要“分区域、分车型”进行,其中,“分区域”是将广东省进一步划分为深圳市、广州市、其他珠三角城市和非珠三角地区四个层级,“分车型”则是将乘用车细分为出租车、网约车和其他乘用车三类。初步研究表明,深、广两市乘用车终端碳排放已经进入平台期乃至下降阶段,全省乘用车碳排放有望在2024~2025左右实现达峰。


北龙泽达数据研究团队梁津女士介绍了广东省商用车净零排放研究的相关情况,相较于乘用车,商用车的情况则更加复杂,一方面商用车种类繁多,不同场景车型对零排放转型的经济成本的接受度不同,另一方面商用车在零排放技术上的发展远不及乘用车,在供、需两端均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广东省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虽然在全国领先,但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也不乐观,尽快实现商用车碳达峰和净零排放依然任重道远。


最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团队黄玉萍博士就广东省清洁电能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路线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汇报,她表示,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电动汽车充电将会对电网产生一定冲击,尤其是在无序充电的情形之下,这要求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车-桩-网一体化技术平台等技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大规模互动,保证安全、稳定的电网运行环境。此外,广州、东莞、阳江三地开展正在开展V2G技术示范运营,随着技术的成熟,势必将推动车网互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电动汽车规模时代的来临提供支持。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justify;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indent:2em;"="">最后,项目资助方对课题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同时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希望课题组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子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调研完善和提升交通净零排放情景中参数的可靠性,以便最终能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更宏观、量化且更可能落实的本地化政策建议,推动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领域的脱碳化进程。